首页 > 技术交易 > 成果
搜索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研究NF-κB在电针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
发布时间: 2023-12-08 浏览量:9
- 交易方式:面议
- 联系电话:0451-51920927
- 单位名称或姓名: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 技术领域:生物经济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认知功能障碍伴随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为特征,目前尚无实验室诊断金标准和国际统一的治疗方案,文献调研及前期研究基础表明,针刺治疗CFS疗效确切,但其起效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本项目通过电针干预CFS大鼠,观察反映认知功能的行为学改变、海马和下丘脑等脑区的病理改变及TGF-β/Smad、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抑制NF-κB活性进一步验证TGF-β/Smad及NF-κB的调控及炎性反应改变;为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调控关系,对表现最显著的脑区海马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从蛋白功能修饰层面揭示电针对CFS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应激刺激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并复制CFS大鼠模型,NF-κB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应激刺激可激活NF-κB进行核转位,参与启动下游细胞因子炎症反应,使海马区产生病理性损害。电针可以明显减轻CFS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病理损害程度;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CFS大鼠海马与下丘脑中NF-κB、COX-2、TGF-β1和Smad4 mRNA的蛋白表达;并可以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减轻海马组织炎性浸润,从而缓解CFS大鼠疲劳状态,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果发现,电针对CFS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突触结构、功能高度相关,为电针改善CFS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靶点提出新观点,为后续进一步挖掘电针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从功能评价、形态结构和细胞分子信号三方面多维度系统剖析CFS的发病机制及电针治疗CFS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电针治疗CFS的临床推广,能够为可穿戴头针治疗设备研发提供客观参数证据支持,有较好的转化及推广前景。
项目开展期间课题组围绕CFS及其症候群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篇,含SCI论文(影响因子:5.531)1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项目负责人先后以主持人身份获得黑龙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新技术应用一等奖3项,并荣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奖。在此期间,培养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4人,已有4名博士研究生和3名硕士研究生完成CFS相关课题顺利毕业,其余博、硕士研究生仍进行相关研究。团队多次在国内权威学术报告会分享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
管理团队与技术团队Management team and technical team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效益分析Benefit analysis
该项目为储备库项目资源,暂无效益分析内容。
成果推荐Result recomme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