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易 登录 | 注册
股交交易 登录 | 注册
首页 > 技术交易 > 成果
依恋性家长团体治疗对青少年心理创伤的康复研究
发布时间: 2024-08-23 浏览量:14
  • 交易方式:
  • 联系电话:13079699221
  • 单位名称或姓名:
  • 技术领域:
  • 成果类型:
项目基本情况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在精神病学上心理创伤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或是无助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青少年心理创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童年期经历了不良事件(家庭暴力、药物滥用、忽视等)越多,在今后的成长中甚至成年之后患上心理以及生理疾病(抑郁、焦虑、心脏病等)的可能性也越大。儿童早期的发展状态影响其一生的生命质量,这种发展包含着生理成熟,也包含着心理行为的健康发展。早期所经历的教育教养、生活事件不断地为儿童的成长之路留下深刻的痕迹,而早期心理创伤亦可能成为那难以抹去的伤痕。儿童青少年未有成熟的防御机制、修复机制及应对创伤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这使他们在遭受同等程度的创伤时,相较于成年人所受的心理伤害更大。因此,本研究拟对青少年心理创伤因素中的家庭因素入手,针对家长进行依恋性干预,从而考察对青少年心理创伤的治疗效果。 本项目通过60例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其中设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后观察组总治疗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1t:0.05);对照组的躁狂症状治疗效果不显著( p >0.05),但抑郁、焦虑、儿童期虐待以及心理弹性均出现一定的改善( p <0.001);健康管理组在入院到治疗12个月的过程中,躁狂、抑、焦虑、儿童期虐待以及心理弹性负担均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且改善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将儿童青少年患者12个月时的残留症状减去其基线水平,得到患者入院后一年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效果上,分别对两组进行 t 检验:健康管理组的所有残留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01)。完成了计划项目数设定的技术指标。 在国内目前对于青少年心理创伤的研究多聚焦于针对患者本人的精神问题处理,比如推广较多的团体沙盘治疗、行为认知治疗等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方式。虽然家庭治疗已经引入国 安的内数年,但针对家长的治疗模式始终较少。其实早在1939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 John Bowlby )就提出了依恋理论,旨在探讨患者童年期的经历和与家长的亲子关系对患者疾病的影响。随后来自美国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 )则通过"陌生人情景实验"提出了依恋类型说,该学说首次阐释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于儿童的未来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国外在依恋理论的发展和使用上已经较为成熟,不仅关注青少年阶段,还着重聚焦在母婴关系阶段。反观国内目前更多的建立在理论研究阶段,将其推广和娴熟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上的研究尚不多见。 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精神障碍、不同患病人,如果家庭方面能够给予科学、有效的精神护理,精神疾病不仅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甚至可以消除。通过将家长作为治疗的主体和共同治疗师,从传统的从属性治疗关系发展为主体性治疗关系,调整家庭内部的依恋关系和内在结构,相信家长就是最好的治疗师,让家长全程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来。家长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可以科学的理解患者的疾病,还能通过家庭治疗的模式调整以往的家庭内部动力,从而帮助患者康复。这也从一方面证实了依恋关系理论可以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和使用。